从蚕食青山绿水,到反哺生态环境,经过近年来的不懈努力,我国越来越多的矿山奏响了绿色发展主旋律,绿色矿山建设也成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注脚。日前,在绿色矿山推进会主办的“中国矿业高质量发展暨2021中国绿色矿山建设高峰论坛”上,与会者认为,绿色矿山建设,不仅要发挥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作用,还要让科技创新成为矿山建设的关键,不断推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
发挥生态补偿政策工具作用
近年来,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下,我国绿色矿山建设成绩斐然。据介绍,原国土资源部、财政部等6部门于2017年联合印发《关于加快建设绿色矿山的实施意见》,标志着绿色矿山建设进入全面推进阶段。此后,各地因地制宜,积极推进。内蒙古等29个省(区、市)印发实施方案或规划,20个省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联合财政、环保、质检、银监等部门建立协调机制。截至2020年年初,全国绿色矿山名录已增至953家。
绿色矿山建设不仅是一项全面的系统工程,还是一项与时俱进的长期建设工程,需要大量的资金保障,光靠中央财政支持显然不行。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部原巡视员林家彬介绍,中央财政目前用于生态保护修复的支出每年达千亿元左右,用于国土、矿山修复的资金不到20%,资金缺口巨大。同时,由于缺乏必要的制度环境,以绿色信贷、绿色债券以及绿色基金等为代表的绿色资本难以进入生态修复领域。有鉴于此,通过发挥生态补偿政策工具的作用,绿色矿山最终会变成“金山银山”。
“生物多样性银行是典型的生态补偿政策工具,它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银行,而是由政府搭建的专门对自然资源生态权属进行交易的平台。”林家彬告诉记者,生物多样性银行的主要使命是对经济建设和开发活动引发的对生态系统或生物多样性的负面影响进行修复或者补偿,促进“生物多样性中和”,最终实现“自然资本增值”或“生物多样性净增益”的目的。
生物多样性银行是一种市场化的生态补偿工具和绿色金融手段,是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的“占补平衡”政策的延伸。林家彬介绍说,从生态补偿工具角度看,生物多样性银行制度运行的前提是,通过立法规定开发者必须采取相应的行动,抵消开发建设活动对生态系统以及生物多样性的不良影响,确认可以实现“净零损失”后才能获得“开工许可证”。从绿色金融手段看,生物多样性银行具有一定的公益属性,一般以信托基金的方式支持其建设,资金来源包括中央政府的专项资金、出售生态信用的获益、社会资本、非政府组织以及公众捐款等。同时,国家鼓励该银行开发其他金融产品或工具,如允许获得生态信用评估的自然资源资产进行抵质押、担保、证券化等等,支持绿色矿山建设以及其他生态治理产业的发展。
让科技创新成为绿色矿山的底色
不用自己动手开岩凿壁,仅靠操纵遥控杆,指挥机械臂,就能把深埋地下的宝藏开采出来。这是最智能的矿山开采方式吗?不!稳坐“中军帐”,矿石眼前过,这才是颠覆传统的采矿工艺。随着目前绿色矿山建设的深入推进,科技创新成为了绿色矿山的底色。
加快实施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煤炭产业深度融合,是智能矿山发展的根本策略。据中国通信工业协会副会长、中国制造万里行理事长张彦国介绍,智能煤矿的发展目标是,重点突破智能化煤矿综合管控平台、智能综采(放)、智能快速掘进、智能主辅运输、智能安全监控、智能选煤厂、智能机器人等系列关键技术与装备,形成智能化煤矿建设、评价、验收等系列技术规范与标准体系,建成一批多种类型、不同模式的智能化煤矿。
自动化程度高,是否就意味着生产也是绿色的呢?答案依然是否定的。目前绿色矿山生产的秘诀在于依靠技术创新,实现矿产资源利用最大化。据山东鑫海矿业技术装备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云龙介绍,企业用“吃干榨净”的科技创新方式,为矿物综合回收制定创新的技术方案,反复进行选矿试验和技术论证,实现了矿产资源利用最大化。截至目前,该企业除回收钛铁矿和锆矿外,还综合回收独居石和金红石等有用矿物;从“尾矿” 中又综合回收压裂砂(石油支撑剂),把仅剩0.2%的含铁硅酸盐矿物,销售给水泥厂,实现了企业经济效益与环境保护的“双赢”。
绿色矿山建设的发展核心内涵,就是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保育。据自然资源部信息中心研究员陈从喜介绍,2019全国绿色矿山数占国内非油气矿山数量的约2%。按照非油气矿山数平均每年减少8%测算,预计2025年绿色矿山占非油气矿山比例为7%,2030年绿色矿山占非油气矿山远景比例为17%。如果按每年全国新增300座绿色矿山测算,到2025年我国绿色矿山目标接近2500座,2030年远景目标将达到4000座。
推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
与会者认为,绿色经济是以生态经济为基础,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等为内涵,知识经济为主导的可持续发展的实现形态和形象体现,是环境保护和社会全面进步的物质基础,其深入发展离不开土地和矿产的支撑,而绿色矿山建设能够推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
中国矿业碳中和百人论坛理事长史京玺认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是一场影响深远的社会经济全面改革,发展绿色产业,建设绿色矿山既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支撑和推动力。
史京玺认为,自然资源领域实现“双碳”目标的路径主要应从五个方面入手:一是解决绿色经济用地和绿色矿山建设问题;二是发挥好海洋碳汇作用;三是加强生态产品管理和价值实现典型经验的宣传与推广;四是发展林草循环经济;五是深入研究碳捕集、碳利用与碳封存技术。
“碳达峰、碳中和”使得全社会对化石能源的需求在未来40年持续下降,很多油井、煤矿井会停采关闭。因此,未来可再生能源的日波动和季节性波动对能源的日存储和季节性存储提出了更大的需求量。中德可再生能源合作中心主任陶光远认为,储热和储冷的成本较低,而用矿井储热储冷的成本会更低。譬如,采矿企业可将矿井内夏季的热能存储到冬季,作为采暖的热源使用。由于矿井可以储能,井下热泵则可以利用过剩的风光电能运行。由此可见,井下运输设备和采掘设备的储能化和电气化,可以直接提高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比例。
“一方面,绿色矿业借助地质力量,实现‘碳封存’,助力生态文明建设。另一方面,绿色矿业支撑地质封存研究,通过地质体特征调查、国际学术会议、示范项目交流互访、青年人才短期培训、高级人才引进等国际合作方式,提升二氧化碳地质封存调查研究水平。” 中国矿业碳中和百人论坛总工程师朱开成告诉记者,“碳达峰、碳中和”决不是简单地消灭煤电,而是要依靠调整能源结构,大力推进“自然碳汇”和“碳捕获” “碳封存”并举,最终达到“碳科学中和与有效回归”的目的。